印度醫學阿育吠陀AYUVEDA介紹(1)
2011年3月25日至27日舉辦了第一屆國際生物能學術高峰會,可說是自然醫學及生物能醫學的偉大日子,因為全世界許多個國家的尖端醫學家,齊聚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共同探討生命能量的醫學科學,此次大會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全世界最多位頂尖的醫學工作者,親自參與這場盛會,此次大會在林雄博士與本人,還有多位同道共同承辦。
這場高峰盛會,一共開立11個論壇,涵蓋中西醫、未來醫學、整復醫學及印度醫學。
大會論壇上,繼恩師 陳介甫教授發表的『印度醫學介紹』,本人接著發表有關印度瑜珈醫學的演說,造成熱烈的迴響,因此促使本人將印度醫學介紹給醫界同道,希望能將世界上更多的醫療技術與系統,做出最佳的整合。
在印度醫學有五種傳統的醫學,阿育吠陀(Ayurveda)、瑜珈(Yoga/Naturopathy)、Unani、悉達(Siddha)、順勢療法(Homeopathy),其中最能表現印度醫學精隨的正是阿育吠陀Ayusveda,本字是由梵文的Ayus及veda所組成的,Ayus是生命、壽命、生存的意思,而veda是知識、科學、經典的意思,所以結合而成的單字就可以稱為【生命科學】。
阿育吠陀是來自梵文書寫的吠陀經,它主要是要教導人們身體與心靈,達到共振合諧的一種知識,也就是說阿育吠陀所追求的是,讓自我的身、心、靈平衡,以及自我與家庭、自然、生物、還有環境的融合,因此阿育吠陀並不只是預防與治療疾病的一門醫學體系,它更可說是一種要人過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人生正確的生活哲學。
如果簡要的說明阿育吠陀(Ayurveda)的話就是:『人生在世什麼該做,什麼又不該做』,嚴格遵守的人,不論在肉體、精神或人際上,都將可以享有一個健康快樂又愜意的順遂人生。
阿育吠陀醫學它的影響波及南北半球幾乎所有的醫學系統,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譽為「醫療之母」。
相傳5千年前,印度聖者聚集在喜馬來亞山下,共同研究、探討生命的長壽之道,借神的智慧,聖者以梵文寫下人類治百病的寶典,由早期的文獻可看出,阿育吠陀的醫生對於植物的強力醫療特性,具有先知灼見,可說是現代藥理學的開山鼻祖。
阿育吠陀(Ayurveda)流傳下來最悠久的文獻,有印度藥書(Charka-Samhitha),外科書(Susrutha-Samhitha),和八部功總集(Ashtanga-Samgraha)。
阿育吠陀 (Ayurveda)也稱作「八部功法」(ASHTANGA VEDA,字面上的意思是知識的八個分支),顧名思義共分為八項專門知識。如下所述:
1、Kaya Chlkilsa 一般醫學;2、Kaumara Bhrithya 小兒科;3、Graha Chlkilsa 精神病學和心身症;4、Shalakya Tantra 眼、耳鼻喉和頭部等疾病與治療;5、Shalya Tantra 一般手術;6、Agtada Tantra 毒物學;7、Rasayana Chlkilsa 返老還童之術;8、Vajeekarana Chlkilsa 催情之術
阿育吠陀的醫生對體內的運作極為瞭解,甚至有證據指出阿育吠陀醫師動過人體手術,小到皮肉之傷到隆鼻開刀,腦瘤手術、毒物學、傷風、幫大象治病,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印度的華佗寶典。。
此外,阿育吠陀的醫生從古到今都同樣強調飲食與靈性的重要性。
中國的中醫以及「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醫療方法,都可見到阿育吠陀的影子,而阿育吠陀的經文開宗明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不辭勞苦、懸壺濟世的情橾,與藥王孫思邈之大醫精誠論,及『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宣言,醫師所需有的醫德修為都幾乎相同。
站在中醫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基本的形成是由五個元素組成,金、木、水、火、土,而阿育吠陀認為是地、水、火、風、空(以太),才是宇宙萬物基本的形成的五個元素,有時候有人將地翻譯成土,將風翻譯成空氣,空則翻譯成天,空間或宇宙本體,早期也有人將空翻譯成以太,認為是宇宙中的絕對座標,也是唯一的不滅的本體。
在阿育吠陀醫學的認知,人體是一個自成的小宇宙,而人體當中的生命現象根源是生命的能量,是源自祖先遺傳下來的能量,最始祖的能量是來自於脊椎尾端的蛇火(snake fire),它在梵文的名稱稱為夏克提,人體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這個尾椎的蛇火夏克提,與在大腦中的席凡融合為一,這就跟中國的哲學觀『天人合一』,是極其相似的,有時在阿育吠陀中稱為『梵我合一』。
阿育吠陀認為人的病痛乃是源自於體內的能量失衡,在阿育吠陀醫師的診治病人過程,最需要的就是掌握住這個人體能量的平衡,能量的平衡正是建康的本源,反之就是建康的警訊,人體即將失去健康的開始,能量在阿育吠陀是稱為督夏 Doshas,每個人的身體能量,是可以用三種體質,做為能量平衡的檢測判斷基礎。
在阿育吠陀中人類與宇宙都是被分成了五個基本要素,這五個基本要素就是人類的基本要素而產生的綜合體,在這五個要素中,每一個都有其特定的力量,在結合過程中,就會發揮著多樣的生理機能。例如:空和風相結合就是阿育吠陀所說的動(Vata)有時稱為風大(唐玄奘譯)或風能(現代譯),Vata的功能是主管身體活動,對神經刺激、行血、呼吸及排洩有很大的功效。火和水相結合就是能(pitta),有時稱為火大(唐玄奘譯)或火能(現代譯)。Pitta指的是新陳代謝或變化的過程,食物變成各種營養成分,以便身體吸收,就是pitta能效的好例子。最後水和土結合結合的話就是惰(Kapha),有時稱為水大(唐玄奘譯)或水能(現代譯),這是主管成長的要素,起到延長生命組織的作用。
除此以外,kapha還有保護的功能,保護腦和脊髓就是體內存在的一種kapha,胃腸分泌的黏液就是保護生命體組織的kapha。
阿育吠陀醫學認為人要由一定比例的風能(Vata)、火能(Pitta)、水能(Kapha)構成的,這三個要素主宰所有生命現象、生理機能、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和心理與意識,他們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保護正常生理機能的防衛機制。
每個要素的比例,會因人而異,這三個要素中,如果有個要素佔得優勢,而失去三要素的平衡,人體就會逐漸失去健康,因此阿育吠陀醫學主張,應該改變生活規律、或使用適當的飲食,來調解過度消耗的要素,希波克拉底所說:『您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藥物』,應該也都跟這些阿育吠陀的見解有關。
不過阿育吠陀醫學也不是只單純在使用食物,有時為了促進治療過程,應當適當採用草藥,阿育吠陀採用的草藥,具有不影響新陳代謝的特點,及漸漸發揮藥效的特點,所以草藥幾乎沒有副作用,不過一旦體內毒素過多的話,還可以利用叫做(Pancha Karma)的體內淨化法,用以去除體內的毒素,這種治療方法,在古印度得到了最高的評價,甚至被人們神化,阿育吠陀醫學的最佳宣揚者,是德罕溫塔里,被人稱為醫藥的神,相當於中醫的華佗,不過有其他一些阿育吠陀醫生,也都被寫入神話中,由此可見阿育吠陀醫學的確是有一定的權威。
三種體質的分類,不是絕對的,也有可能是其中兩種體型的混合,例如可能含有70%的vata,20%的pitta,10%的kapha,這樣你一定想知道自己到底偏向何種體質?一定更想知道你體內的三大能量分配如何呢?
阿育吠陀醫學可以很準確的,將上述二個問題答覆,這樣的阿育吠陀醫師就能很快的將病體調整回來,根據印度阿育吠陀的治療史茶拉喀記載,不能熟練的運用阿育吠陀知識和理論這盞明燈,來進入患者身體的醫生,絕對是沒有能力治病的,因此要熟悉並掌握患者生病的環境,以及查出生病的原因之後,再進行治療,其療效才能被期待,不過和找出治病方法相比,對疾病的預防,更為重要,所以現在我將這人體的三種能量流,做一個大致的說明,你就可以約略知道你自己的體質偏向了,也能懂得並掌握預防疾病之道。
風能(Vata)
特徵/主管機能、運動、聯繫的能量。具有輕的、動、寒冷、乾燥、透明、不規則、粗糙、細緻和微小、移動等令人聯想到「風」的特質。
功效/控制動作、控制呼吸、控制本能需要、組織變形、運動功能、感官功能、控制體液釋出和排泄、恐懼、衝動、焦慮
人/體形纖瘦,個性活潑,想像力豐富,適應力及理解力佳,容易焦躁,走路的速度也很快
重要部位/大腸 (Vata的主要部位)、骨盆、大腿、耳朵、骨頭、皮膚
火能(Pitta)
特徵/主管機制、轉換的能量。具有熱的、敏銳、輕的、辣、怪味、好擴散、稍油滑、穿透的、液態、流動等令人聯想到「火」的特質。
功效/促進新陳代謝和荷爾蒙功能、調節熱量和體溫、幫助消化、理解力、智慧、飢餓與口渴、感官、色彩和整合、憤怒、怨恨、忌妒等
人/中等體型,怕熱、易流汗,充滿熱情和知性,具備領導者氣質,動作正確而且守規則
重要部位/肚臍 (Pitta的主要部位、胃和小腸上端、汗液、淋巴液、血液、眼睛、皮膚
水能(Kapha)
這是體液要素
特徵/主管構造、形狀、重量、軟硬度的能量、滑溜、冰冷、沉重、動作緩慢、黏稠、鬆軟、穩定等,具備重、軟、冷、慢、溼等令人聯想到「水」的特質。
人/體格壯碩,易胖,沉著穩重,溫柔敦厚,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動作緩慢……
功效/讓身體穩定且有能量、生長、潤滑、熱忱、性渴望、寬恕、免疫力、感情、保有、佔有、貪慾、囤積、知識
重要部位/胸腔 (Kapha最主要的部位、喉嚨、頭部、氣管、關節、胃部、淋巴液、脂肪組織、鼻子和舌頭
阿育吠陀 (Ayurveda)記載了七個Prakrutis或是組成種類:1、Vata型2、Pitta 型3、Kapha 型4、Vata Pitta型5、Vata Kapha型6、Pitta Kapha型7、Vata Pitta Kapha型,不過是Vata型, Pitta型,和 Kapha型為三大組成本質。
特點: 1. Vata(風主宰的個性)
體重不足且瘦小,毛髮稀少,牙齒、骨頭和皮膚脆弱,頭部、胸部、手、腿、關節、鼻子、眼睛和嘴唇乾癟,做動作的時候關節會發出聲音。
說話/快速
睡眠/不安穩
夢境/激烈,很真實
饑餓感/口渴感不規則
喜愛的食物/甜、酸、鹹
內在性情/友善,冷靜,依賴,感恩,守規則,誠實,愉悅等
行動/緩慢但堅定出汗很多
腸胃/易便祕,糞便乾且硬
性慾/不規則
健康/虛弱,大多短命
疾病抵抗力/抵抗力弱
容易得到的病/精神和心理疾病
特點: 2 Pitta(火主宰的個性)
中等高度,會有柔細的毛髮,常常是金髮,容易有少年白、皺紋、和禿頭,身體常有異味,怕熱,皮膚很薄。頭部、胸部、手、腿、關節、鼻子、眼睛和嘴唇等皆正常不會乾、眼睛容易變紅。
說話/尖酸刻薄,有節制
睡眠/很少
夢境/充滿恐懼,憤怒,暴力,戰爭
饑餓感/口渴感不容易會有飢渴感
喜愛的食物/冷的,苦的,澀的
內在性情/膽大,進取,聰明,有智慧,暴力,冒險心重
行動/中等
汗/很多
腸胃/糞便為半固態,堅硬,油滑,鬆軟
性慾/中等
健康/中等強壯,壽命中等
疾病抵抗力/抵抗力中等
容易得到的病/有和新陳代謝有關的疾病
特點: 3 Kapha(體液主宰的個性)
力量大,堅定,骨架大,常會超重,圓滑,奢侈,毛髮油且黑,皮膚堅硬,頭部、胸部、手、腿、關節、鼻子、眼睛和嘴唇等大、充滿水分且堅硬,耐熱,不怕偏冷的天氣。
說話/緩慢但穩定
睡眠/沉會打呼
夢境/常是在有美麗風景的湖中游泳
饑餓感/口渴感低穩定度
喜愛的食物/辛辣,苦澀
內在性情/友善,冷靜,依賴,感恩,守規矩,有決心,有榮譽感,愉悅
行動/慢但堅定
出汗/中等
腸胃/正常
性慾/非常旺盛
健康/強壯,壽命較長
疾病抵抗力/抵抗力較強
容易得到的病/所有和呼吸器官和淋巴系統有關的疾病,關節疾病印度醫學阿育吠陀AYUVEDA介紹(2)
只有單一 Dosha和Thridosha(即具備Vata,Pitta和Kapha三項都有)的Prakruties很少,大部分都是兩個Dosha的組合。
除了上述的『風大』、『火大』、『水大』之外,身體健康的基本原則,還需考慮以下四種原則:
(1)Dhatus
字面上的意思是支援身體功能的部位。
這些是身體基本的功能性組織,共有七個:
(a)Rasa (血漿)(b)Raktha (血液)(c)Mamsa (肌肉)(d)Medas (脂肪)(e)Asthi (骨頭)(f)Majja (骨髓)(g)Sukla (精液和卵子)
(2)Malas
字面上的意思是污染身體的物質。
這些是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身體的副產物。這些以汗水、尿液和糞便排出體外。整體來說,人體非常需要 Doshas,Dhatus和Malas,就像樹倚賴根一樣。
(3)Agni
Agni的概念在阿育吠陀(Ayurveda)中很重要。
在外界以太陽能存在,內在則以Agni的型態存在所有有機生物體內,並主司新陳代謝。因為食物的組織構成和人體組織不全然相同,所以進入體內的食物必須轉化成這種型態,系統也才能加以吸收,再傳送給能量細胞,身體才得以生存。負責轉化的即是Agni。
(4)Trigunas
字面上是三種素質或三個屬性的意思。
這是心靈三個特定的屬性,分別為 Satwa,Rajas和Tamas。
這三個Guna的屬性如下:
(a)Satwa:潔淨,對神的信念,追求真理,良好道德,和智慧。
(b)Rjas:多話,自我為中心,憤怒,惡性競爭。
(c)Tamas:恐懼,無知,寡聞,睡眠不正常,懶惰和消沉。
阿育吠陀要人注意自已的飲食均衡,而且一定要了解自已的身體的的三種能量流的傾向,能得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最重要除了吃以外,吐納、睡眠也就是第一要務了。
阿育吠陀將食物分類Kasaya,甘、酸、甜、苦、辣、辛,適當的調理是建康之本,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師。印度傳統婦女都知道簡單的藥膳療效,家裹的院子,附近的菜園,藥用植物,垂手可得。
遵循著阿育吠陀飲食指引,並要營養分析,包含每道菜的營養及對身體影響。阿育吠陀飲食觀包括:
●全穀類和高纖的碳水化合物是最重要的營養觀。
●嚴格禁止高膽固醇食物。
●不用牛肉、豬肉。
●一天控制在1250~1550卡之間。
●烹調方法強調蒸、烤、煮。
●縮減烹調時間以留下最多營養素。
●新鮮是絕對必要。
打開菜單,每道菜都必須標示著營養素和熱量,在這樣的限制下,餐點應該很難調理得好吃,實則相反,有許多人顯然不這樣認為,甚至連其他國家的有名主廚,甚至認為阿育吠陀的營養觀,非但不會限制廚師,只會給廚師更多的選擇。
正因為要給客人符合他的督夏的餐點,又要維持美味,廚師每天都要絞盡腦汁,反而給他們更大的學習空間。
阿育吠陀早將三大食物性質分類成純質(Sattva)、激質(Rajas)、還有翳質(Tamas), 而將三大排毒關鍵詞定為毒素(Ama)、活力素(Ojas)、以及消化素(Aguni)。
學習診斷自己的體質、症狀、疾病是當一個成功阿育吠陀醫師的前提,耆婆伽(Jivaka)是一位著名的阿育吠陀醫學醫師,傳說中他是一位住在雷加葛哈(Rajagaha)的妓女沙拉花蒂(Salavati)私生子,生這個兒子之後,送給女奴放入篩籃,置放在國王家門前,被國王的兒子無畏王子(Abhaya)收養長大,他自小喜歡醫學,因此放棄王位,拜在大醫王阿挈亞(Atreya)門下學習醫術,最後跟隨阿挈亞一起開頭骨做開顱手術,耆婆伽發現在取腦蟲時,用加熱過的器械時,腦蟲會捲縮四肢,阿挈亞誇讚耆婆伽非常有智慧,耆婆伽曾說過:『不能洞察病人身體的醫師,永遠無法治癒任何疾病,一個良好訓練的醫師,應該先研究病人所有的致病因素,當然也包括環境等,會直接影響病人疾病的因素,然後開處方,而且一定要深切了解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阿育吠陀 (Ayurveda)的診斷法
阿育吠陀 (Ayurveda)有三種主要診斷病人身上未達平衡的Dosha和病情的方法。分別為:
一、Darsana Pareeksha
觀察病人的徵兆和病徵,像是:膚色、頭髮、眼睛、行為、和身體狀態等。
二、Prasna Pareeksha
詢問關於每個Dosha未達平衡的詳細問題。
三、Sparsana Pareeksha
以碰觸病人的方式來檢查,包括把脈、觸診、叩診、聽診等。
把脈 (Nadi Pareeksha)是很重要的診療法。
醫師先感觸病人手腕上的橈骨動脈的脈膊,然後依經驗判斷便能清楚得知病人體內的狀態。
以上各法皆有兩種特定的診斷程序。分別為:
一、Ashta Sthana Pareeksha(診斷八步驟)
a) Naid (把脈)
b) Jihwa (檢查舌頭)
c) Matam (檢查糞便)
d) Mootram (檢查尿液)
e) Sabdam (檢查聲音)
f) Sparsanam(測量體溫)
g) Drlk (檢查眼球)
h) Akriti (檢查體格)
二、Dasa Vidha Pareeksha(診斷十步驟)
a) Dooshyam(檢查七個Dhathus和Doshas)
b) Desam (檢查環境)
c) Balam (檢查體力)
d) Kalam (檢視季節疾病的相關)
e) Analam (檢查Agni)
f) Prakruti (檢查身體組成)
g) Vayas (檢視年紀和疾病的相關)
h) Satwam (檢查意志力)
I) Satmyam (檢查相容性)
j) Aharam (檢查飲食習慣)
阿育吠陀醫學所使用的藥草是喀拉拉邦濕潤氣候中特有的,根據治療疾病的不同,所用的油和按摩也不一樣,包括有樟腦、妮姆、芥末和調味瓶,另外還加有各種粉狀藥草和樹皮,阿育吠陀醫師借助手掌、藥膏和布匹進行按摩。
阿育吠陀醫學有時得使用靜坐與冥想,來治療疾病,靜坐的梵文Sadahna是戰鬥的意思,靜靜的坐著是跟誰戰鬥呢?敵人就是自己不健康的思維及想法,靜坐者必須透過感官、透過思維,所獲得的信息與覺知,都是存在時間及空間之中,再利用感官的回收,這就是印度瑜珈醫學,所要要求瑜伽修行者的每日功課,經過長期而又有規律的鍛鍊,將心念導向更深層的自性,在冥想中修正負面習性,最重要的還是每一天落實的修煉瑜伽,並且不以為苦,更要進一步的享受瑜伽帶來的樂趣。
阿育吠陀醫學有一套生命能量的控制方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呼吸的控制法,阿育吠陀醫師引導著患者要保持心念專一,心性明淨,然後藉由呼吸控制法的呼氣與住氣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如果將這種引導施用在亞健康的人身上,也會達到預防醫學的作用,並且融和修煉的概念與唱頌的發音及意義。
據說阿育吠陀醫師耆婆伽在塔克希拉(Takarcila)的一位首席醫師阿提里品迦拉(Atri-pingala)教導後,已經是醫術達到高峰,之後他又遇到二次奇遇,造就他後來也被國王頻婆裟羅王(Bimbisara)冊封為醫中之王,第一次奇遇是遇到一位帶著柴堆的小孩,然後耆婆伽發現它可以看穿小孩的身體五臟六腑,於是他決定買下這堆柴堆,找出其中一顆藥王樹,另一說是藥王樹中有一顆寶石,這個寶石就像現代的X光機一樣,可以看穿人體,找出患者病源,另一個奇遇則是耆婆伽離開醫王老師阿挈亞時,他旅行到凡達巴哈(Vidarbha)的巴哈壯卡拉城(Bhadrankara),他買到一本奇書:『所有生物的聲音』,後世學者推斷可能是一種咒文或咒語,事實上就是聲音的本質四相,如音頻、音調、音色、音幅,最為重要的是,如此可與動物溝通,所以耆婆伽能夠治療大象的毛病,但是最重要的是人體內部能量流動的聲音,這樣的內音是流動在身體的個脈道(nadi),當能流流至身體那一條脈道,就會發出某一個特定聲音,可以用梵文註記代表符號,而印度阿育吠陀醫學的身體脈道建構,跟中國醫學是完全不同的,中國醫學是經絡建構的,阿育吠陀醫學是從每個脊椎椎骨間,發出如腳踏車車輪的傘狀脈道,椎骨間的中央稱為運流中心管,每個椎骨間有一個最大的脈道音,是所有傘狀支脈的主要母音,其他子音都必須跟母音產生合諧的共振音,所以母音子音在發聲上就會有共振的諧音,要引導出身體在脊椎尾端的能流上升至腦頂,就必須打開身體上每一個脈道,而在打開脈道時就會發出那個脈道音,生命的能流就會在身體上正確而又正常的流動。
呼吸的控制除了有益身體健康,融和修煉的概念,還能導引生命能流從中脈上升,這個生命能流被稱為蛇火(snake fire),在西藏的宗教修練將這種能流命名為拙火(kundalini),一旦這股潛藏於脊椎尾端的生命能流,被大量而持續的引動醒起,就會讓Prana轉化成為很好的能流,沿著脊椎的每節椎骨運流中心管上升,這個運流中心管經常被描述成像日光燈管一樣,被稱為中脈(Sushmna),這時的身體狀態就稱為薩的馬哈(Sadimaha),這當中產生一種提供生命力的能量,而排除身體上的毒素及污穢或負面之能量,這種能淨化脈輪讓心靈處於平穩的境地的能量流,就稱為智慧氣。
阿育吠陀醫學中唯有三條脈道是經線,也就是中脈、左脈(Ida)、右脈(Pingala),左脈是死亡、陰暗、滅亡、消極,冷淡、向下,右脈代表是生存、光明、火熱、積極、熱情、向上,二者也是空時變化基質的兩脈。
阿育吠陀醫學瑜伽的傳承教導有左右脈淨化呼吸法,六種淨化法如鼻腔清潔、大腸節淨法等,還有練習八種住氣的方法如根鎖、臍鎖等,主要是練習呼吸的長度,以及身體上的耐力。
阿育吠陀醫學可以用音樂、咒文、經典、祈禱來唱頌與脈道共振的發音,並將其中所隱含的意義教導學習,在阿育吠陀醫學其實每個脊椎椎骨間都有脈輪,不過以七輪最為重要,包括有海底輪、密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頂輪,它們都有各自的母音,海底輪母音是『南無』,在輪心主根就是夏克提(Sakati),其他還有四個向外伸展的脈道,其咒音為梵姆、桑姆、沙姆、山姆。
密輪的種子字是發出『梵』的母音,由中脈此輪發出去的六條支脈,分別發出『榜』、『滿』、『養』、『染』、『喃』、『半』,密輪的中心輪心,代表『水大』的能量,主掌提昇『性』力而為『靈』力,而延伸出去的瑜珈脈,是控制排泄大小便機能以及生殖機能。
心輪代表『風大』的能量,它有12支瑜珈脈,分別發出『甘』『姐南』『堪』『團』『敢』『端』『江』『涼』『槍』『千』『占』『簡』的共振脈道音,頂輪是由眉間輪的第四腦室進入到達第三腦室,它張開的瑜珈脈也有12支脈,代表12對腦神經,而張開的脈瓣則是大腦皮質的千瓣蓮花分別另有五十個脈瓣音,而頂輪的十二瑜珈脈分別發出『哈沙』、『酒葛』、『克沙』、『弗母』、『馬』、『納』、『發』、『惹』、『雅』、『黑』的共振脈道音。
冥想(Meditation)也是阿育吠陀醫學的精髓,在印度醫學體系中,大都認為個人的心靈,都會帶著個人習氣與業力,這是因為人們充滿著慾望和雜念,於是阿育吠陀醫師們就要教導人們心靈的收攝與專注,並且從外部的寧靜,一直發展到訓練者的心靈澄靜狀態,同時這也是印度阿育吠陀醫師或修行者的目標,比較具體的方式,例如用凝視法,用眼睛注視外部或身體內部的一個定點,以達到心靈澄靜的效果,也可以利用任何一個脈道音的梵字音母,做為冥想的中心,通常會使用半『阿』字,之後再用想像將這個字發光,並注入發熱的暗示,另外,藉由神的撫慰進行的精神冥想,也是阿育吠陀醫學所用的手法之ㄧ,這重治療方法,會讓人冥想如佛陀、藥師佛的影像,而達到治療之目的。
阿育吠陀醫師也會讓一些精神容易緊張的患者,利用大休息方式來學習放鬆的原哩,正確的教導患者如何放鬆身體,並且學習靜坐,而且還幫患者調整坐姿,還要求患者必須覺察自己的呼吸狀態,用以進行呼吸的管理與控制,這樣身體內部的能流,才得以恢復了正確的運行,而身體內部與心靈才能達到合諧共振,如此體內的『風大』『火大』『水大』才能得到平衡。
瑜珈是人的科學,根據古印度的智慧和文化,這門藝術專教導世人過著健康、平衡、和諧且知足的生活。
瑜珈是一個整合的系統,整合肉體、心理和靈魂來研究人,並且整合出一些準則、信念、價值、態度、和兼顧個人與社會利益的生活方式。
古聖先賢在自我實現後所領悟出來,從入世到出世,被認為是人的科學,也是一門生活哲學,一種行為和態度的準則,也是生活的藝術,不僅能用來確保肉體的健康、心理平靜和諧、道德提升,也能昇華人的精神生活。不過必須謹記在心的是,修研這門藝術是個艱辛的過程,需要毅力、堅持、投入、和完全配合。
沒有速成的瑜珈。
不只是閉上眼睛或是擺個姿勢那麼簡單而已,牽涉了培養對生命的態度和方法。
不僅要深入了解這門哲學,也要進而身體力行,也必須瞭解不是只要做瑜珈就可以了,必須和日常生活整合才行。印度醫學阿育吠陀AYUVEDA介紹(3)
修研瑜珈不是來避免俗事,而是要讓我們能更事半功倍也更有擔當地履行自我的責任。
瑜珈比當代現行的心理學更早瞭解心理和潛意識的重要。
瑜珈以舞台式的八個階段,以漸進的方式,最後將解脫所有的苦難。
這些步驟將按部就班地帶領我們到創意、辨識力的最高境界,也會達到心所嚮往的完美。
這八個步驟為:
Yama-暫時瑜珈的行為,個人和人際的
Niyama-純化態度也符合瑜珈規範
Asana - 肉體的紀律
Pranayama-以調節呼吸來控制生命能量
Prathyahara-收斂感覺
Dharana-專注
Dhyana-冥想
Samadi-超脫意識
前五項著重心身方法的稱為外 (Bahiranga)瑜珈,又稱Hath瑜珈,而後三項牽涉心靈層面的則稱為內(Aantaranga)瑜珈,又稱Raja瑜珈。一般人在習得外瑜珈前,幾乎是不可能領悟內瑜珈的。
八個步驟的程序是瑜珈的標準流程。
瑜珈是紮根於對人和其在世間角色定位的深刻瞭解,瑜珈也是首先發現肉體和心靈互動的關連。瑜珈透過分析心理複雜的層面和研究人世苦難的過程,對人的個性有深度的研究。以心理生理過程來施行心身方法,以處理肉體與心靈的錯綜複雜,並且使人類各層面的個性和人生階段達到和諧與整合。
事實上,阿育吠陀醫師會將正確的體位法,教授給患者,並將不正確的體位加以調整,並且讓患者進行正確的呼吸練習,其目的是要讓患者能將物質導向控制為心靈導向,使心靈的各種習性和心緒傾向,得以停止,並加以導正,因此瑜伽真正的目的,絕對不在於肢體的動作,而是『梵我合一』能與整個天道融合,在人生的過程中找到我們最終極的存在意義,瑜珈基本上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已經進化昇華成一種超越人性複雜的系統,也達到超脫物質,精神上的自由解放。
阿育吠陀 (Ayurveda)的治療法可略分為兩種:
(1)Sodhana Chikilsa(淨化療法)(2)Shamana Chikilsa(降壓療法)
一、Sodhana Chilkilsa(淨化療法)
這個淨化療法的目標是要排除內部引發疾病的因素,人體內部有很多因為新陳代謝過程產生的有毒衍生物,絕大部分體內的毒素都會透過排洩系統,自然地將毒素排出體外,但是有些毒素仍然可能會留在體內各個組織內,並進而敗壞 Doshas和Dhatus等,然後系統原本的功能就會遭到破壞。
很多因素像是不良的生活習性、不佳的飲食習慣、錯誤的食物搭配、壓抑身體需求、和情緒失調等都會招染疾病,進而導致毒素的沉澱。
淨化療法的目的是調節身體內三大生命能量或生物能量的不平衡(Vata、Pitta、Kapha)以維持它們固有的平衡。療法有三個主要階段:樸瓦卡瑪(Poorvakarma)、普拉得哈那卡瑪(Pradhanakarma)和帕斯查特卡瑪(Paschatkarma)。
樸瓦卡瑪,即第一階段,包括身體卸除毒素的基本預備過程。該治療幫助稀鬆毒素,將它們移到更深的組織,進入胃腸道,在那裏五住業療法的清潔治療能將其排出。
普拉得哈那卡瑪是第二個階段,包括主要的清潔治療。
帕斯查特卡瑪是最後一個階段,規定治療後的措施,如飲食、藥物和日常事物。
各種療法程序皆是用來促進排除類似的有害因素,像是:
(a)Vamana(嘔吐療法) 使用口服藥來引發嘔吐
瓦曼(Vamana)-治療催吐劑-促進胃和胸腔內雜質的排除-服用草藥煎出的汁,引起治療性嘔吐。對Kapha的不平衡-如哮喘、咳嗽、牛皮癬和其他皮膚疾病-大有裨益,。
(b)Virechana(催瀉療法)使用內服藥來引發腹瀉
瀉劑-淨化-促進小腸雜質排出-將維雷查克奧史迪(Virechak Aushdhi)-是一種瀉劑-加入牛奶或熱水服用。
減少身體內過度的Pitta,幫助治療皮炎、慢性高燒、心痛和黃疸。
(c)Nasyam(鼻腔診療法)以膏狀或粉狀的草藥使用在鼻孔內
(d)Vasthy(藥療灌腸療法)以煎劑或油膏的草藥使用於肛門內
瓦斯提(Vasti)-治療灌腸劑-治療結腸-是一種油質灌腸劑。
Vata的主要場所是大腸,因此瓦斯提是Vata疾病-如便秘、精神不寧、癱瘓、腸胃脹氣、下背疼痛、痛風和風濕病的主要治療法,。
(e)Rakthamoksham(放血療法)以多種方式將血液引出體外,像是針刺、靜脈放血法、或是水蛭放血法。
這五種步驟統稱為 Pancha Karma。字面上的意思是五種以淨化方式恢復身體正常狀態的步驟。
這個尤其在Dosha劇烈惡化時採用。
二、Shamana Chikilsa
這特別是在 Sodhana療法之後才採用,針對較輕微的敗壞情形。草藥內外兼用以治療敗壞,並恢復Doshas、Dhatus、 Malas和 Agni的正常功能,也進而加強身體的免疫力。不需要排除毒素,即可恢復正常狀態。
療前準備程序
在進行 Panch Karma之前,身體應先做好排除毒素的準備。沉澱的毒素應先從細胞或組織上釋放到排除管道中。為了這個目的,有兩個相互配合的治療程序:
(1) Snehana Karma(油酸鹽脂療法)
(2) Swedana Karma(發汗療法)
在 Snehana Karma油酸鹽脂療法中,內外兼用油膏或印度酥油等草藥。
Snehana療法的各項療程為Sneha Panam, 阿比揚噶按摩法 (Abhyangam)和按摩,Sirovasthy,Siroclhara, Pizhichil等。
Swedana Karma是出汗療程。這個療程要配合Snehana Karma使用。
各種Swedana的療程有Njavaraklzhi, Pizhichll, Elakizhl, Choornasweda, 蒸汽浴,和熱藥草浴等。
阿育吠陀醫學中運用的阿比揚噶按摩法 (Abhyangam),是所有傳統醫學中最早利用自然界和靈性來維持身心平衡。
因此,阿育吠陀充滿了取悅感官的美麗事物,阿喃達網站上黃惠文這麼說:「美麗你的身體,就是美麗你的靈魂」(To beautify thebody is to beautify the soul)。
阿育吠陀醫學宣稱阿比揚噶按摩法 (Abhyangam)可以增進新陳代謝,特別是在末梢神經;放鬆肌肉、穩定神經、柔軟皮膚、更好更深的睡眠。
患者或客人走進充滿印度風味的診療室,一般會有2-4位按摩師服務,首先要向客人頂禮,並開始梵唱。
然後將添加樹木和熱帶花朵的芬芳、滋潤的藥草按摩油倒在頭上,讓藥草油慢慢滴到客人的額頭,沁濕客人的頭部,但頭髮則以白布條裹上,避免弄濕頭髮,此時再緩緩地按摩客人的頭皮。
這時,按摩師會請客人將雙腳浸入熱水中,另一名按摩師也開始按摩客人的雙腳。
接著按摩全身。
他們用手、手掌、甚至指尖施壓,順著頸部到背部按壓,按摩師必須默契極好,將客人的身體彷彿當作是一種樂器,供他們四手合諧而共振的聯合彈奏敲擊。
他們會特別注重神經末梢的腳趾、手掌、手指,用掌心的溫暖多加按摩。
完成之後,會讓客人休息10~15分鐘,也讓藥草油發揮功效。
最後以蒸汽浴和溫暖的沖澡結束。
在梵文裡按摩的意思正是「給予愛與滿足」。
印度滴壺療法
用草藥做成液體油,從懸掛的壺孔中,慢慢滴在病患的頭部、臉部的療程。
印度滴壺療法(頭部淋油)對偏頭痛、失眠、燥鬱、疲勞、掉髮、肩頸僵硬、長期壓力、Dosha失衡等症狀特別有效。
印度滴壺療法可以針對不同的症狀,調出不同配方,這個療法是阿育吠陀其中一種學術系統,可深層的刺激神經系統,釋放神經荷爾蒙並創造放鬆感。
這樣的治療方法,先將一束溫熱到入油壺中,透過懸掛壺中的油,由一條橡膠導管的引導,將由引導至額頭的眉心輪上,慢慢的澆淋此處及額頭,為了防止油滲到頭髮,會先用一條白棉布,摺疊成帶狀,再綁到客人眼皮上方,環繞整個頭部,這樣就能讓油布置大量滲進頭髮之中,造成不悅。
一般的淋油是使用芝麻油,或是使用不平衡Dosha的油,如果能調入適當精油效果會更好。
這樣的治療過程,約需15分到半小時,以達到此療程完整的功效。
如果是Vata失調者,療程時間可較長,大約要進行30-60分,並且透過較長時間可以穩定Vata的壓力和個性,Pitta 失調者屬中等,大約需要半小時,Kapha失調者療程時間較短,一般15分鐘至30分鐘即可。
療程是可以單獨做,傳統通常施予在早上,因可減少天氣燥熱,也可以保持一個人的清爽及鎮靜。
接著就要討論的問題,就是有關人體的遺傳基因問題了,在阿育吠陀醫學中提到Prakruti,可以翻譯成組成本質,用現代化來說就是遺傳基因,阿育吠陀醫學認為人體在受孕之時,每個人的 Prakruti即組成本質(遺傳基因),其實就已經決定了。
這個階段個體的組成,是由父和母的生殖細胞,「Sukura」和「Arthava」中的五個永恆要素的排列組合來決定,也就是父精母血決定了整個遺傳序列,就像基因中的染色體X或Y的配對。
一旦基因要素成形,就不能依個人需要來做更動,這是從祖先遺傳過來的,中國醫學中稱為祖氣,或命門火,其實就是染色體中的基因排序,這些排序是固定的,就算現在科技已經非常發達,要改變基因排序是有一定的困難度。
雖然我們會受文化、社會和環境或好或壞的影響,Vita、Pitta、Kapha會產生失衡,但是宇宙的五個要素,在我們初生之際,所作的組合是恆久的,這個基因排序圖譜是很難改變的。
但是不斷遭逢體內生理病理遽變的要素組成,則會因應環境、飲食習慣和日常作息等改變來進行修正。
就像現代人常常感到疲憊、無力、莫名的不舒服等小毛病,這些都是文明所帶來的副作用,現代人都會歸咎於工作壓力太大,忙碌,挫折,鬱悶,空虛、、、等等原因,但是以阿育吠陀的觀點,這些都是體內累積太多的毒素,所導致的結果,因此想要維持身心健康,擁有良好的消化力,和不讓毒素累積於體內,則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能夠擁有適度的食慾,而飲食與排泄都能正常運作,這就代表我們的消化力,是處在平衡狀態,也就身體健康沒有問題的狀況,腸胃系統能夠正常,代謝狀況也表現良好,那麼食物的營養才能被我們人體吸收及運用,這樣就可以順利的維持我們身體健康,並延續我們的生命力。
印度醫學阿育吠陀AYUVEDA介紹(4)
相反的,一個人明明沒有食慾,卻又得勉強自己吃東西,或者是放縱自己過度飲食,在胃還沒完成消化的工作,又攝取新的食物時,未消化的東西會腐化、變質並累積形成為所謂的毒素,也就是阿育吠陀中所稱未消化的「垢」。
當我們身體不舒服,或者已經感覺到沒什麼活力時,阿育吠陀療法就會檢查消化力(Agni)和未消化的「垢」(Ama)。
垢不是只會停留在身體裡面,它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進而導致失眠、壓力、憂鬱、恐慌、無力感、挫折感等心理問題。
這個時候一定會有人問到,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來減少體內的垢呢?
方法是相當簡單,沒有什麼秘訣,阿育吠陀醫學告訴我們應該多喝溫開水,注意!是溫開水,不要冰的、不要冷的、也不要燙的,因為適當的溫度,對於人體的能量系統Doshas最能維持平衡。
藉由這樣的多喝溫開水的方法,讓體內多餘的廢物,從尿液、糞便排泄出去體外,只要每次上完廁所,就喝一杯溫開水,那麼一天就很容易可以喝到一公升以上的溫開水。
但是不要以為喝溫開水,就等於補充水分,所以就選擇利用茶類替代溫開水,需要了解的是阿育吠陀醫學認為茶類,無論是花茶、綠茶、高山茶、普洱茶、青草茶、中國茶、或紅茶,都是必須經過處理,要加工烘培製作過,因此在這樣的加工過程中,就同時含有其他能量成分。
溫的白開水不僅是不含任何成分,由於溫暖的溫度及水分,最能幫助保持血液的暢通,並且排出體內多餘的垢,一定要注意不要喝冷或冰的白開水,因為冷水或冰水,只會讓身體變涼,因此還是以不增加腸胃負擔的溫開水,為主要水分補給來源,才是最佳選擇。
烹煮白開水時,最好能用鐵、土或玻璃製的鍋或壺(具有土的屬性)來烹煮。在阿育吠陀醫學的說法是這樣才能在土裡注入水,放在火上燒,沸騰時產生的水氣,又具有風的屬性,如此將土、水、火、風等能量,透過沸騰的過程,產生結合為一,這樣具備了能量的溫白開水,喝進我們的身體,自然有益身體健康。
另外,阿育吠陀醫學的認知中,甚至連喝水的杯子,都需考慮運用的材質,最好是以陶器或玻璃杯為首選。
風大型的人最容易感到手腳冰冷的,所以也是最能感受到喝溫開水時所產生的生物能量,並深深覺得喝溫白開水所帶來的好處。
不過火大型的人,本來身體就比較熱的,那麼有時可能反而會因喝過多的溫白開水,以致於發生拉肚子的情形,如有這樣現象的火大型的人,請減少飲用的溫白開水量,或是也可以改成飲用室溫的水。
感覺比較容易囤積體內廢物的人,和容易感到壓力的水大型的人,那摩應該透過排尿次數的增加,讓體內不好的物質更容易一起排出體外。
如果能夠長期不讓『垢』累積在我們的體內,也就不會有身心不舒服的症狀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不只有要多喝溫的白開水而已,還需要強化我們的消化力,阿育吠陀醫學中認為強化消化力,最常使用的是薑,如果能在切成薄片的生薑上,撒一些鹽並且淋上檸檬汁,在飯前三十分鐘左右,吃上一、二片這樣的薑片,絕對會讓我們的消化力大大提升。
生薑的辛辣、鹽的鹹度及檸檬的酸味,最能夠提升我們體內的Vita火大能量,然後就能促進並活化我們的消化系統。
要讓『垢』不能在我們體內囤積下來,須要靠正確而又良好的飲食習慣來配合,早餐的食量定為中量、那麼午餐可以比較大量、晚餐就必須少量。
太晚進食絕對是累積『垢』的最大因素,因此不能夠太晚才吃晚餐,更不能吃宵夜,尤其睡前,更是要嚴格遵守。
另外,沒有食慾時,千萬不用勉強自己吃,覺得今天有點吃太多了,隔天就少吃一點。
參考書目:
1.印度傳統醫學 原著:甘迺斯。齊思克譯者:陳介甫。【許詩淵】2001.12
2.冥想曼陀羅 原著:宋和乾 1989.7初版 1995.9再版
3.無死瑜珈 原著:宋和乾 1989.7初版 1995.9再版
4 .http://www.guesthouse.url.tw/ayurvada.htm
5. www.guesthouse.url.tw/ayurvada.htm
6. http://zriich.blogspot.com/
7. http://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Yoga/a002.php
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BF%E5%91%BD%E5%90%A0%E9%99%80
9. http://big5.ce.cn/gate/big5/europe.ce.cn/hqbl/zt/gyd/kjcl/200611/01/t20061101_9236863.shtml
10. http://www.epochtimes.com/b5/7/6/29/n1758728.htm
11. http://tw.myblog.yahoo.com/taiwan-easyphamax/article?mid=448&prev=449&next=446
12. http://tw.myblog.yahoo.com/jw!MsrgfAWBHwTCw9iDYKv_qA0X/article?mid=13208
13. http://www.wretch.cc/blog/yoga928/8894499
14. http://www.calldoor.com.tw/mystore/allyspa/articles/204927
15. http://www.cesar.com.tw/Charaka.htm
16. http://www.sivanandayoga.com.tw/artilce_detail.php?id=4